135-1060-0256
从社会化媒体到电商APP,一个85后运营千万粉丝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5/6/5 8:58:51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个人站长时代:读懂流量逻辑 窥探产品思维。
 
我是 1986 年出生,2003 年上大学,2004 年在大学里就开始了互联网创业。这个时候的创业大多都是做个人草根站长。从本科到研一,我做了 4 年个人站长。
 
个人站长时期锻炼出的经验是,一个网站,从域名、虚拟主机、CMS、代码到运维、SEO,赚钱,这些全部的流程都得由自己一个人搞定。
 
个人站长根本没有产品思维,而且由于流量分配机制,决定了个人站长「投机倒把」地以追求流量为主。为了让百度很容易搜索到你,一个人甚至要做十几个到几十个网站,形成一个站群。我做过奥运会宣传中国的英文网站,电影网站,各种各样内容。从 qq 群、百度贴吧引来更多流量。每天做到几十个网站共计 200 万 UV。
 
这个过程的最大的缺陷是你没有办法专注用户,因为要把 95% 的精力都花在细节和步骤上,真正的产品可能只有 5% 的精力投入其中。当时 30 万的个人站长,今天成功转型的为数不多,除了蔡文胜个别教父级的个人站长,大多数站长由于做的事情太杂,逐渐走向没落。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不需要这些了,跟用户相关的产品、运营比较重要。好的产品融资后,用户自然成长,云服务也让企业减少了技术和人力投入。
 
2008 年,出现了国内第一个开放平台——校内网,「偷菜」这些游戏使好友买卖变得火爆。什么是开放平台?校内网聚集了几千万用户,有几千名员工,但这几千名员工全部投入在支撑的系统架构、研发相册、论坛等功能。几千万用户需要十万个不同种类的应用,校内网不可能完成这么多开发,就必须设定一套机制开放给外面的人来做。这就是开放平台,开放平台给第三方用户,第三方给开放平台提供产品,开放平台向第三方支付人人豆,第三方可以通过人人豆或者通过广告获得利益。校内网的几千员工通过开放平台做了 30 万人公司做的事情。当时的百度也只有音乐、贴吧等几个产品。
 
开放平台的时代开启,使开发者可以专注产品,因为只要产品做到好,就一定能够得到传播。
 
校内网的粉丝被我承包了,拒绝每月 300 万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使这是草根站长时代的转折点,尽管当时大部分个人站长都没有「转」过来。
 
2008 年,我把所有网站全部放弃掉,专门在校内网上做应用,在社交平台上培养产品思维。当时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我还是个学生,身边都是用户,直接就可以看到用户喜欢的是什么,读书时也没有太大压力,到 2010 年,开发的应用总计已经拥有 4、5 千万用户,而当时的校内网总共也就有 4、5 千万用户。当时网站前 10 名应用中的 6 个是我用不同的名字做的。这其实是个人站长时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防止校内网的封杀。
 
期间我开发的应用有很多,包括一些星座、智商测试,当时校内网上比较火的「人品测试」、「点名」都是我们做的。我在校内网上做的第一款游戏——整蛊专家,只做了 3 个月就不做了,因为用户涨得太快了,一周来 100 多万用户,每天 100 万的访问量。现在 20 个人做一款游戏,而当时只有我一个人。从早年的虚拟主机到 VPS 再到 Windows 服务器,技术容量实在上不去了,用户来了都打不开网页,访问量太大。当时没有云服务,眼睁睁看着用户这么多,打不开网页。这也是我后来一直以来偏爱做应用的原因,一个人顶几百万个用户是没有问题的。
 
2011 年,校内网推出了个人公共主页,我通过开发的应用给主页导了 1600 万个粉丝,数量庞大而且非常纯洁的粉丝,随便用一个 2 百万粉丝的账号发一条信息,浏览量都是 50 万以上。用 2 百万粉丝的账号发一条阿里妈妈的广告,可以赚 2 万佣金,这背后意味着给阿里巴巴带来 40 万交易额。当时校内网粉丝数量前 6 名是我的,而且甩开第二名很远。
 
09 年的时候,每个账号每天发一条广告,一个月我能赚 300 万。但是从个人站长时代走来,我明白每 1 万 UV 的获取都是非常难的事,发一个信息就能导来 30、40 万 UV,这背后的价值是无限的。如果一直发广告就是杀鸡取卵,就会伤害用户,让用户流失。
 
我决定不赚这 300 万。
 
工作一年错过新浪微博,焉知是福
 
尽管我肯定自己是一定要创业的,但研究生毕业时我还是想先找一份工作。
 
当时我的手上有 4、5 千万用户,2 千万粉丝,随便给网站导点 UV 都没问题。但当时立马创业,我可能就会成为一个独行侠了,个人站长很多都是一个人,他们买房买车,有钱但没有团队,而创业是需要团队的,一个人再牛也比不过一个团队。
 
我判断自己将来还要做一个事业,而刚毕业对什么都还没了解,必须要学习正规化的企业文化。我在一家咨询公司做了一年,作为助理整理了上千人的访谈资料,上到大国企下到小民企,上到大老板,下到前台。天天写行业研究报告,培养起行业思维。草根创业学会的是聚焦,而行业思维则是要看看天花板有多高,树立一个大框架。
 
就在这一年,2010 年我第一次接触新浪微博,当时最大的草根粉丝大号有 10 万粉丝,我在校内网上有 1600 万粉丝,我做了个实验,在校内网上邀请大家关注我的新浪微博账号,一个晚上涨了 2 万粉丝。
 
当时算了下,如果我一周如果每个账号每天都发一条信息,请大家关注我的新浪微博账号,那么新浪微博粉丝最多的前 10 名的账号可能都是我的。但是,我只试过这一条。在学习和新浪微博机遇中,我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今天看,工作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被动得躲开了新浪微博的危机,如果陷进去就真的陷进去了,自己会被财务指标、涨粉捆绑,完全没有额外得精力,也可能就错过了我的下一个机遇——腾讯开放平台。
 
从一度放弃到交易额超过拍拍
 
错过了新浪微博我却赶上了腾讯开放平台。
 
四年前,我们今天运营的楚楚街 APP 就注册了,当时的 chuchujie.com 和美丽说、蘑菇街一模一样, 有人将这种模式称为「社会化电商导购」,其实就是一个大淘宝客(阿里妈妈下广告营销模式,通过为淘宝倒流量,赚取佣金)。但与很多同行不同得是,我们只开发 1 个月,运营 2 个月就放弃了。
 
楚楚街当时一天的访问量是 40 万 UV,同时期的美丽说、蘑菇街每天只有 20 万 UV。之所以放弃,因为这是一个资本推动的游戏。我当时当于现在的 90 后,4 年前行业对这个年龄的人创业是异样的眼光。同样的东西,别人能融到 10 倍的资金,我们当时的规模,换蘑菇街或美丽说的老大融资,到 1000 万是没问题的。这个行业几乎只允许第一名能活,甚至第二名都很艰难。当时这种模式得创业企业有 50 多家,今天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表面上放弃了,但其实在内心里我们是没有放弃的,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硬碰硬,要走一条弯路。这条弯路是在腾讯开放平台上开发与电商没有一点关系得应用,我们做了 8、9 个月,五、六十款应用,涨到 1 亿粉丝。如果发广告,1 条 5 万,每个月最多能赚 1000 万。因为有过校内网和微博得经验,我们到现在没有赚过一分这样的钱。
 
要短期收益还是一个更有前途的未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为你一旦陷入到短期的收益中,只会想到天天赚钱,没有精力做长远的事情。
 
事情终于在 12 年 6 月份出现了转机。在此之前,腾讯跟淘宝势不两立,根本不允许导购的存在,然而在 3Q 大战后,腾讯心态开放了,逐渐全部开放,就在前几天与马化腾见面,他还特别强调开放的心态。腾讯开放之后,真正的挑战来了——如果不短期变现,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我的路肯定在导购电商上,因为积累了 5000 万粉丝,chuchujie.com,每天也能够达到 100 万流量。但当时美丽说蘑菇街也做了 1 年了,并没有显现出太大优势。我们怕砸了楚楚街这个品牌,就做了欢乐淘和 9 块 9 包邮 2 个品牌,专门做选品和运营。仅仅做了半年,双十一当天就赚了 387 万佣金,这意味着背后几千万的交易额。那个时候一天的交易额比拍拍都高,腾讯对我们进行了 B 轮投资。
 
只做移动端:押注 90 后 放弃腾讯 4 倍流量
 
在做导购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碰到用户咨询最多的问题是:怎么注册淘宝?怎么支付宝转账?我们把钱给你们,你们把货发给我们吧!
 
这让我们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在为淘宝拉新用户。
 
去年阿里巴巴上市,招股说明书披露淘宝的活跃用户在 14 年达到 2.7 亿,这个数字在 12 年是 2 亿。彼时 qq 空间有 7 亿活跃用户,意味着当时 2 亿淘宝用户完全重叠在 qq 空间里。随便从 qq 空间「抓」一把用户,七分之五是没用过淘宝的。而用美丽说的多是有淘宝账号的用户,是因为用的不爽,才用美丽说精选细选东西。
 
其实,淘宝最缺的是腾讯的用户,或者说是 90 后的用户。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显而易见。90 后的用户往往在 4、5 岁时就用起了 qq,有了 qq 空间,到了 23、24 岁,qq 还在用,qq 空间却已经不用了。10 年前淘宝就成立,10 年前用淘宝的用户绝对不是 70

1 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