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060-0256
从社会化媒体到电商APP,一个85后运营千万粉丝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5/6/5 8:58:51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后,因为他们在那个时候没有电脑,10 年前有电脑绝大多数的都是 80 后,80 后在 07、09 逐渐毕业、涨工资、生孩子,淘宝的货品也伴随着这代人从 10 年前的杂乱差,到了追求品质——淘品牌,线下大牌,国际品牌,母婴品牌。
 
过去 10 年,淘宝的快速增长也和这一代人有关,淘宝为什么在过去 10 年飞速成长?过去 10 年是 80 后 22 岁-30 岁之间,是收入,消费快速上升的黄金阶段。淘宝抓住了 80 后,但最缺的用户一定是 90 后。
 
楚楚街被动地抓住了这一波用户,现在淘宝、京东 20% 的用户是 90 后,而我们 75% 是 90 后,很多 90 后把人生的第一次网购献给了我们。
 
12 年腾讯投了我们,腾讯董事会决定想给我们 4 倍流量,但我们做了个决定不仅不要腾讯的流量,而且全公司放弃腾讯开放平台以及 pc 端的导购业务,只做移动端。跟之前放弃赚 1000 万的道理一样,腾讯给四倍流量,马上要赚钱,但移动端出来后,这个时间点很微妙,早做先天优势没多少,晚做就死了。
 
过去的经验是做事情必须专注,何不专注于做移动,pc 扔掉,做起来了,其实抓住未来,短期看丢掉一块肥肉。对未来 2 年 3 年利益非常大,今天美丽说蘑菇街仍放不下。
 
把用户习惯培养成移动端,砍掉 50%pc 端并不是砍掉 50%,而是剩下 50 的用户直接移到 pc 端。这样公司能够更专注的做事情,pc 和移动是 2 套体系,而且是未来趋势看清出来就应该这么做。
 
在生意蒸蒸日上之际,腾讯投资了我们,而且希望再给我们现有 4 倍的流量。这时我们拒绝了。
 
我们决定放弃 PC 端,只做移动端,从电商导购网站真正转型做一个电商平台。13 年上半年很痛苦,到年中技术产品上线后,5、6 月份做了一个宏观判断,如果年底到不了 1000 用户,我们肯定死。因为到了 14 年移动端用户获取成本将更高,没有免费的用户。幸运的是到了 13 年底,在团队+腾讯+外部一起努力下,我们攒足了 1000 万用户。
 
做平台意味着要有 2 方,用户和卖家。做了一个平台用户太少,商家卖不出去东西,商家就跑了。用户来了发现没什么商家,用户也跑了。当时的我们用户太少,商家也不来。
 
其次,平台和导购有 90% 不一样,导购只是拉客,平台涉及到选址、物流、装修、设计、进货、记账。我们最缺乏的电商的经验能力,而且没有物流和产品能力。
 
于是,14 年上半年,我拉着一个合伙人去义乌呆了半年。从租地下室仓库开始,开了一个淘宝店经营居家类用品,从店铺装修到一家家拜访,到买货卖货送货,我自己打了 1 万多个包,到贴快递单,聊 5000 个客服,到最后自动化打单,仓库管理整个流程半年做到一个金冠。
 
此刻,北京这边一年找到了 3、4 千万用户;加上与合伙人亲身体验了那不足的 90% 的能力。我们对对淘宝、商家和供应商的体系都懂了,回来正式转型。
 
15 年 1 月份之前,所有的媒体采访,我们一律不接待,一个公关稿不发,就是避免让淘宝注意到,如果半年之前对外公布,势必会遭到淘宝措手不及的封杀。
 
我们也用「9 块 9 包邮」混淆大家的概念,做 9 块 9 的太多了,这个概念就像超市鸡蛋和大米,是赔钱赚吆喝,但你还要买其他的物品。新用户第一次买 9 块 9,第二次基本上就买其他的东西了。
 
我们为什么要真正转型做一个电商平台,而且 90 后是我们的目标用户。首先,看一下淘宝、京东的未来在哪里?现在全国的网购人群是 3 亿多,淘宝和京东占据地差不多了,中国未来潜在 10 亿 网络人群,剩下的 7 亿就是他们的未来。
 
剩下的 7 亿无非有两个纬度,一是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比如不是网络用户变成网络用户,二是小孩长大。淘宝和京东的农村战略没错,7 亿的主体一定在农村,但这其中的 1 亿可能是 90 后,而且 90 后一定是这部分用户的先行者。7 亿变成 6 亿,再到 5 亿,一定是 90 后引领的。
 
其次,90 后一定会引领未来 5 年的电商格局,接下来 5 年 90 后要经历平均年龄到 22-28 岁,是工资增长期和人生变化的时段。
 
淘宝一路走下来,体量已经非常大,阿里巴巴 3 万员工很难支撑 10 亿网民的电商需求,除非淘宝快速扩张员工到 100 万,但阿里巴巴的组织架构决定这是不可能的,今年的天猫员工已经只进不出。
 


1 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