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媒体起家到重度垂直,餐饮老板内参怎样成为一个估值 1 亿的新媒体?
发布时间:2015/11/30 15:08:29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大 中 小
div>
2013年 时他们这些公众号还不叫自媒体。当时做微信号低成本,低门槛,所以,“做餐饮老板内参完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就是想创业。” 秦朝对 36 氪记者回忆。
创业伊始,秦朝首先想的不是说把 “内参” 做得多好,而是想怎么生存下来。两个人辞了工作,一心要创业,觉得也不可能回去了。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支撑他们创业的项目都是未知数。做 “内参” 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秦朝当时也挺焦虑,甚至开始时都不好意思在名片上印上 “餐饮老板内参”,告诉大家他是在做一个微信号,因为 “没法解释这是我的创业项目”。
为了生存下去,秦朝他们做 “内参” 每天只投入 3 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帮餐饮企业做微信代运营获得收入。接了六七个客户,每月有六七万进账,生存问题就解决了。而做到第 10 个月时,秦朝要去参加路演。“路演不可能告诉大家是做代运营的吧,这没有技术含量,甚至是很累的一个业务。” 秦朝说。那么,就要去讲 “内参” 的故事,那是他第一次去想 “内参” 将来到底能做成什么样。
媒体、社交和众筹是他们的故事。2014年5月“内参” 拿到了投资,底气更加足了,不用考虑生存问题,于是他们停了代运营业务。在做 “内参” 过程中,随着逐渐了解用户的需求,他们发现培训的需求和融资的需求。
在摸索的过程中,“内参” 也想过做餐饮版知乎,后来发现并不现实。
这两年餐饮行业受互联网影响特别重,处于大转型阶段,传统餐饮老板更多的是要接收信息。然而他们基本上很难主动表什么新知识性的观点,尤其在一年前。秦朝当时通过微信中的微社区尝试过,发现还不到时候,大家更习惯于看内容。而今年好一些,“内参” 开通了评论功能,用户可以说点什么东西了。
随着这个变化带来的也有一个挑战,如何写出不让用户挑刺的文章?用户和 “内参” 一起成长了,胃口也提起来了,越来越挑剔,逐渐到了可以表达、交流的时候,对 “内参” 的内容要求也越来越多了。
“内参” 评论区的评论、交流还是浅层次的社交,他们也建了十几个群,以及举办线下活动、沙龙、主题峰会,这些社交的场景让秦朝觉得没有必要专门去做一个社交产品,放弃了念头。
“内参” 擅长的是为项目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推广,对接资源,是连接器。秦朝相信用户是知道的,离开 “内参” 这种连接就不会那么方便,甚至根本没有其他替代角色。
谈起这两年多的创业历程,最初是否能看到或设想到能走出现在的样子?秦朝坦言,“甚至有时候连趋势都看不清楚,有时真的是赌。创业本身风险很高,我很谨慎地提醒身边的人去考虑创业这件事,我始终觉得我们是幸运的,今天能够做成这样,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牛,不是比别人专业,也不是比别人智商、情商高,一点都不是,反正是挺幸运的。”
转型时代的媒体机遇
餐饮行业过去也存在传统媒体和垂直的行业网站,而 “内参” 能够崛起,秦朝总结是因为时机卡得准。“内参” 是 2013年 开始做的新兴媒体,那时恰恰是国内餐饮行业受互联网影响开始加深的一年。过去行业媒体为传统餐饮提供知识层面的东西,已经讨论了十几年,已经陈旧。而 “内参” 是 “跨界打劫者”,卡准了行业变化、餐饮老板对旧的知识体系产生厌倦,对新的知识体系有更新换代需求的时机。
“内参” 的内容这两年也在逐步变化,2013年 到 2014年 讲互联网餐饮,强调所谓的 “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概念,甚至提出口号——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传统餐饮业。今年发现已经不能这样提了,现在互联网思维和传统餐饮已经模糊掉彼此的界限,互联网思维已经融入到传统餐饮。这其实成就了 “内参”,让他们从过去定位一个看起来偏窄的角度,到现在变成了一个行业新媒体,跟着行业与时俱进,一起探索未来方向和道路。
传统行业媒体也能招人,做微信号,但是秦朝分析过,媒体本身的竞争门槛很高,尤其是垂直领域媒体。“比如我们这帮人研究这个行业,刚好在那个时间点,跟餐饮老板打成一片去研究,每一点每一滴地积累,这种垂直化的积累跟平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过去平面的东西,有一个对手特别有钱,招一些人,跑两步就能追上你,但是垂直化的东西很难做到。”
“我们专注种子期创投报道两三年时间,假如现在忽然有一个机构说,要投入更多的钱,拉一个更牛的团队来做,未必那么简单。” 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很难去复制,时机、经验积累,以及用户规模。
秦朝有时候问自己 “餐饮老板内参” 的内容到底比专业财经媒体强在哪,其实单篇文章、单个公司写得不如专业财经媒体好,但是为什么那些用户愿意跟他们在一起?“除了内容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家有了一种感情,有一种共同的认知,他才不会走,这种东西是更加靠谱的。”
“内参” 提出花两年时间把自己做成一个传统媒体。打造传统媒体人那种制作内容的专业和功力,专业才能够撑起垂直媒体。另外,大量广告从传统媒体往新媒体转移,这是一个承接问题。过去一个品牌投平面媒体,一投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现在在选择新媒体渠道时,预算一下就降下来了。他们看不到新媒体的影响力、用户规模、用户黏性,甚至口碑等等。传统的品牌和广告在转移,有这么大的 “蛋糕”,必须有一个新媒体去承接,但是发现很多是承接不了的,至少在未来三年想依靠媒体商业模式来生存,这是需要好好考虑的关键问题。
尽管传统媒体在逐渐衰弱,但是媒体本身是个会永远存在的行业。它的专业、权威特质也不会有太大衰减。秦朝他们当时创业时擅长这个,就去做互联网媒体,而这个工具恰恰又是他们获取用户的好手段,用户愿意主动关注,就变成了一个用户群,然后产生服务。
秦朝甚至建议所有人,包括传统行业都应该利用媒体方式去获取用户,其实后来他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新媒体。
未来做垂直领域媒体,PK 专业、运营、团队、资本,这是非常大的挑战。现在做新媒体、自媒体已经不像两年前那样,玩着就可以做了。过去搞一个号,注册一个热词的微信名称,不更新都有人关注,说明用户不理性,不成熟。但现在用户变得理性、成熟,他会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的、每天必看的。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用户真正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用户。
另外,过去两年多,大部分自媒体面向 C 端,内容要求不高,专业度不强。比如餐饮美食领域,其实 80%的 to C 端的美食类媒体,无非是分享美食,拍个照片,写段简单的美食评论,很多人都可以尝试去做。但真正面向 B 端的,给高端人群提供精英管理类的东西,需要专业,花心思、花时间深入到行业里去了解。因为难,很多人不去做 B 端,不去做垂直的自媒体创业。可是这些行业 B 端用户需求也不像 C 端用户需求那么单一。比如餐饮行业 C 的需求就是吃,而 B 端用户需求很多元,有招聘、融资、选址等,全是需求。
媒体人创业,尤其是做新媒体创业最有优势。现在全新的阶段,除了 PK 资本、融资能力、运营项目能力,更重要的是专业能力。过去自媒体领域有很多不专业的人在做。但近两年传统媒体衰落、传统媒体人动荡,大家都期望转型。秦朝认为从今年开始,到未来一两年时间,有大量专业媒体人会涌进该领域创业,竞争会上升到新层次。而媒体人的优势会凸显出来,不专业的人可能会被 PK 掉,专业的人会胜出。
但这其中媒体人也有非常大的挑战,传统媒体人长期在传统媒体环境语境熏陶下,那种传播方式和做内容的方式,能不能快速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是非常大的挑战。
传统媒体人虽然有很强的人脉资源,但还是偏内向一点,没有跟用户沟通的习惯。只对采访对象沟通,没有真正跟读者沟通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一个转变和挑战。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表达方式和传统媒体也不一样。传统媒体偏权威、专业、客观、公正一点,但移动互联网中,带着一身传统媒体气质来做新媒体,很难玩转,因为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新媒体更灵活、接地气、人性化、大白话一点,更像聊天,因为移动互联网就是人与人的交互和连接。
另外,在商业化上,传统媒体人有很多是文人情怀的媒体人,尽管内容做得非常好,但做不下去,在商业模式设计上,甚至在运营和商业变现手段上欠缺能力。羞于谈钱,不谈钱就赚不来钱,这是一种心态问题,“内参” 在 2014年 得了一个最佳商业化奖,“内参” 一开始就谈钱。“活都活不下去,还搞什么商业模式?” 秦朝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