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伴随着变化、发展、变革和死亡,这一年,一样有N多新产品出现,一样有N多旧产品死去,也一样有N多产品变得天翻地覆。
这一年,合并不断,从滴滴快的到赶集58到携程去哪儿再到美团点评;这一年,尸横遍野,从e洗车到到考拉班车再到叮咚小区;这一年,又有无数新兴产品涌现,比如,AR、VR和人工智能似乎都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为一个更加关注“产品”的学习社区,我们精选了10个我们认为是这一年里最值得关注和评述的互联网产品事件,分享给你。
我们认为,“产品”本身是更具体的,也是更理性的和有规律可循的,这是我们更喜欢关注和谈论产品的原因。愿有更多人少谈些空洞的理想情怀和融资数字等,可以多一点踏踏实实的关注产品,研究产品。
事件1:微信朋友圈广告上线
2015年1月25日,微信朋友圈迎来了那个终于到来的时刻——朋友圈广告上线。这一举动,标志着微信全面迈进了一个产品的成熟期,开始了在商业变现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但,相比起其广告系统产品本身,这一次微信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借助其已有的关系链、大数据和朋友圈原本的传播机制,微信把这一次广告系统上线的运营做得无比性感。
互联网产品 微信朋友圈广告 足记 在行 17app
借助于社交、关系圈层、身份地位等糅杂在一起的压力和话题性,几乎一夜之间,人们都发现了好像每个人都在谈论着自己在朋友圈刷到的是宝马,还是Vivo,还是可口可乐,还是其他……而无论是微信的广告系统本身,还是在微信投放了广告的品牌,都在这样的谈论中也跟着火遍了大江南北。经此一役,朋友圈广告全民皆知。
当一类新产品上线之初,往往可以通过先做事件和话题,再发展业务的方式完成初始阶段的第一轮运营。微信此例,当是典范。
事件2:创意摄影社交应用“足记”爆红
2015年3月,一个刷爆了朋友圈和几乎所有社交网络的现象级产品出现了,这就是足记。足记爆红的背后,有太多东西值得关注、总结和反思。
按照足记团队的说法,足记那个引发了爆炸性传播的产品功能——“大片模式”,是在2015年2月上线的,因为这个功能的上线,他们得到了包括“最美应用”等在内的一众媒体、大V们的推荐,再此后,事态走向失控,N多用户开始在朋友圈、微博晒“大片”,这样的态势又引发了更多媒体、大V们的跟进关注,这让足记一步步走上了风口浪尖,直到最后全民皆知。
互联网产品 微信朋友圈广告 足记 在行 17app
足记的这一波爆红,再一次证明了,有时候,当你在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炫逼格”和“晒自己”这样的类似单点上做出一些创新并把单点体验做得极致的时候,你是真的可以有可能纯粹凭借着产品本身和社会化媒体的病毒传播一炮而红的。
但回过头来再看,足记的爆红,给予产品本身的伤害可能远大于价值。这从足记爆火过后留下的满世界的负面评价就可见一斑。
一个产品,在其早期就突然拥有了面向大众用户和海量用户的机会,这往往并不是好事。那意味着你将失去大量打磨产品和修正错误的机会。
任何时候,当产品的核心价值能服务好的对象还只能是一小群特定用户的时候,千万要保护好这个产品,不要让它轻易被曝光在大众用户面前。这,或许是足记能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事件3:产品“Magic”及相应模式走红互联网创业圈
2015年3月,在号称是“创业者圣地”的硅谷YC孵化器,诞生了一个神奇的产品——Magic。
Magic是YC的一个团队用了一个周末的业余时间做出来的一款产品。它的逻辑,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你把你想要的东西短信发给Magic(任何东西都可以),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剩下的所有事情它都会帮你搞定。
互联网产品 微信朋友圈广告 足记 在行 17app
就是依靠着这么简单的模式,在诞生不到1个月之后,Magic就已获得了红杉资本领投的1200万美元A轮融资。
消息一出,顿时刺激到了国内的一众创业者和产品人。整个2015年,“Magic”模式开始在国内产品圈火了起来,如神猪助理、应应、如意如意、家事儿、Get、美位等等,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类似的产品,在国内已不下10款。
Magic模式爆火的背后,也有很多值得思考之处。
从产品层面看,Magic模式的本质,是一个可以响应用户任意个性化需求的私人助理,它以一个极简的界面和无数后端的人力服务+数据匹配,试图可以成为一个可堪比拟搜索引擎的用户入口。不同的是,搜索引擎承载的只能够是信息,而一款智能化的私人助理,可以承载的除了信息以外,还有服务。
它受到热捧的背后,是人工智能的无穷想象空间,以及一个可以比拟GOOGLE的用户入口。
起初,人们因为懒得出门去购买商品,懒得在遇到问题时开口向其他人求助,于是,有了搜索引擎和电商。而现在,Magic模式无非是想要把人们搜索查找的这个过程,也要节省下来。
其实,Magic模式早已有先行者,例如,苹果的Siri。只是,站在当前看,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还远做不到可以响应用户的任意个性化需求的程度,因而,直接寄希望于依靠机器和算法就可以做好一款智能私人助理型的产品,一定是不现实的。因而,才有了依靠人力+机器算法共同服务用户的Magic模式。
而从商业和行业层面看,Magic模式的走红,也再一次证明了,在一个万众创业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一个所谓“大而美”的产品机会,一旦现身且得到初步验证后,一定会引来无数人的疯狂跟进,进而演变为一场近身肉搏,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寥寥无几。回顾过去几年的互联网圈,从团购到打车,无不如此。
在Magic领域,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当年类似团购那样的乱局和混战,唯一的原因,只不过是Magic模式还存在着某些待突破的难点,例如服务体验和匹配效率的提升,例如用户对其的认知和市场教育等等,这些难点和门槛,对于现在Magic模式的先行者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另外,说句有点儿题外话的感慨,我总觉得,做产品这个事,一味为了迎合市场和商业机会的导向去做产品,不若回归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初心。那样的状态,可能会让人更平静更顺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