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060-0256
为什么我也在逃离知乎?
发布时间:2016/1/15 12:40:11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问题下面是自带了一个十分隐蔽的评论板块的,那是对问题本身进行评论。再往下去,才是写答案的地方。
 
 
 
还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你很少会在一个问题下看到一连串的少则一两个字,多则一两行字的回答。围绕这些好问题,下面的回答大多都是专业的,实战的,饱满的,极具参考价值的。
 
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混迹于知乎的各个角落里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将回答当成了评论来写。
 
每个产品都该有一份始终坚守的初心,so,知乎的是什么?
 
日前和一位影视编导当下的创业热,互联网热,聊到最后,她很一本正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墨加在做也是知识管理方面的探索,也是典型的互联网项目,那么在你的期望里,你觉得互联网最应该产生一种怎样的社会效应?”
 
恩,我相信我基本是一字不差滴把这位编导的问题给复述了下来。
 
那么我再来复述下我的回答:
 
“说真的,今天咱们聊的很多问题,我也是第一次被问到,我只是基于我自己过往经历和认知简单说一些基于第一反应的想法。
 
“我觉得你所谓的这种社会效应,落实到我自己的创业实践上,或者结合到我看过的很多互联网产品上,我更愿意将其称为一种初心。
 
”每一个产品都该有一份初心,初心不容易找到,而且即便有一天你觉得自己找到了,也一定只是朦朦胧胧地看到了那么一个方向,你需要不断地往前走才能越来越去接近。过程中会遇到各样的沟沟坎坎,大多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死在半路了。
 
“互联网真正民用化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如果真的去讲TA的初心,好比两千年前的铁犁,两百多年前的蒸汽机,一百多年前的电气一样,最开始的时候,它们都只是作为一种创新的工业技术出现,但一旦渗透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中,就必然会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方式。
 
“蒸汽机之前,手工业的协作是作坊式的,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播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工业革命之后,大工业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之间的协作方式,进而影响了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播方式,催生了沿用至今的大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知识、经验从产生到总结到传播到迭代的整个运作体系也是不断地在适应着社会生产的变化。
 
“互联网,一样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方式和连接方式。然而我们的知识运作体系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性的变化。
 
”知乎也好,Quora也好,维基百科也好,墨加也好,还有大量的知识博客,论坛社区,在线教育,这些互联网+知识/教育的创新在改变的,正是传统的知识运作体系。
 
“能用一句话做个总结吗?” 编导貌似被我的博(啰)学(嗦)吓到了 -_-#
 
“额,” 容我沉思下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做个总结的话,我想这份初心大概可以概括为,[提高效率,促进独立]吧!”
 
作为一个历史系出身的互联网创业者,原谅我喜欢用这样对称而精炼的修辞做高度的概括。但为了不造成无谓的曲解,我还是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所谓“提高效率”,这是任何一次技术创新所与生具来的使命。从最开始的生产实践,到现在的信息获取。
 
作为一个知识相关的产品,如果你在运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太多繁杂的信息,提了太多的伪问题,甚至还围绕这些伪问题生产了大量动辄万言的讨论,那么便没有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这一瞬我脑海里闪过了乔布斯说服他的工程师缩短电脑启动时间的案例。
 
再说“促进独立”,并非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一种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上的自主独立。
 
我一直觉得,人类最最伟大的行为之一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是广泛吸纳之后的提炼吸收,没有附庸,没有控制,没有聒噪,和虚伪的民主主义。
 
朋友们都叫我大树,本来一开始是不太喜欢这个称呼的,因为本来是想在众人面前留下一个儒雅君子的印象,大树听起来总觉得憨憨傻傻的。但叫的多了,也就习惯了,甚至喜欢上了。因为我发现,大树里面,有独立的哲学:
 
各位去到任何一处找一棵大树来看,或者掘地三尺,或者周边地面,无论沃土岩石,无论悬崖浅滩,大树会将他的根伸展到任何他能够伸展到的地方,吸收那里的营养,汇聚主干,如海纳百川,最终促成自身的生长,遮蔽一方阴凉。
 


1 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