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生活”覆盖了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抢占用户的高频使用场景。互联网公司都是先抢占场景,然后以钱包产品形成闭环,而银行天然就是做支付的,银行要开始进行异于互联网行业的“反向突破”——从支付平台延伸到场景服务。
以支付服务、安全服务体系为基础,不断丰富垂直类生活场景,构建起成熟完整的金融、消费、生活场景架构,将银行级的优质服务纳入生活消费领域,是招行的最终目的。
黄小姐在“掌上生活”看到“汽车分期购”活动,她利用招行信用卡,给父母买了一辆奥迪A4L,首付超过总价60%,分24期付余下的款,费率为零。其实招商银行汽车分期零费率产品的补贴主要来自于汽车厂商或者经销商,而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主要开展客户营销和提供金融服务。
首先在“掌上生活”推出“汽车分期购”,然后组织用户参与“千人看车团”、“专场团购会”、“O2O试驾”活动,将潜在购车客户引流到店,为合作经销商带来大量的增量销售机会。这项业务的团队也很庞大,截至2015年底,招商银行汽车分期线下汽车分期团队将近600人。
“这两个App团队招聘IT开发人员,要求不亚于一线互联网公司,核心开发团队都不是外包的。学历、智商、行业经验和市场敏感度不会比BAT差,只是客观条件限制更多而已。比如监管、排期太长,因为监管时刻盯着,所以很多很好的功能被改动很多。”一位掌上生活开发人员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受监管影响很多。
从工具到平台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BAT成型的时间段,大体上都是在第一次互联网浪潮——新浪、搜狐、网易这些门户繁华了几年之后。三大门户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工具,而BAT正在形成某一种自我强化平台机构。
“手机银行”最早的定位也是工具型App:给大家提供一个极简的交易体验,用户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进入App,快速找到交易入口,做完交易就走,快进快出。
刘加隆随即发现了交易工具的弊端:极简交易只能满足客人一部分需求,快进快出积累不了客户,互联网的特长并没有被挖掘出来。招商银行希望“手机银行”可以承载更多的使命。
“我们希望客人不再是想要办什么业务,再来使用App,而是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来寻求一定帮助。就像逛街,看的过程中有什么惊喜,营业员推荐什么东西,觉得合适就买了。”刘加隆说。
这意味着“手机银行”从简单的交易工具箱,发展到一个经营平台,和用户双向互动,财务、银行、金融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在平台上办理,用户体验更接近于一个有人服务的银行网点。
平台上的一切行为,都将归于中心化的管理。
用户在“手机银行”获得资讯后,在线理财顾问将会提供指导,让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产品进行适配,同时“手机银行”后台也正在对客人进行观察。相关机器、后台的一整套行为模型,正在观察用户的个人偏好,通过积累、分析数据,给用户推荐更合适的服务。用户可以寻找到金融资讯、理财知识,从而在平台上做出一个完整的决策,包括理财、信贷、转帐的决策。
这种思路在《Bank 3.0》中也有阐述:银行在零售金融领域的转变分为4个阶段,一是互联网时代,二是社交媒体时代,三是移动支付时代,四是银行业务整合时代,银行业务将被整合进金融产品以及交易代理之中,比如购房过程将与贷款业务一体化,旅游网站同时提供旅游保险和贷款,用户使用移动钱包买家具,家具商还能提高用户信用额度。
“银行可以提供业务产品、负责交易与支付平台,整合新科技,建立大量的合作伙伴关系。”Brett King写道:这些改变赋予了消费者权力,解放了消费者。
平台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智能理财。当下中国房地产黄金10年结束了,银行的黄金10年普遍也结束了,那么大资管的黄金10年,才刚刚开始。
这伴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互联网把所有行业和产品都做成零利润或者没有利润,至今未被完全破坏的行业中,金融算是一个,原因是金融非常复杂、离钱太近,今天某种程度上还被严格监管着。
中国大概有5亿人所在的地区,人均GDP过1万美元,国内中产阶级圈子迅速扩大,对这类人而言,财富再增加的形式,一定不是LV包,也不是房子,买再多的房子,可能会面临房产税的问题。所以金融资产累积、境内境外配置、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等问题,显得格外重要,这就是智能理财的机会。
而银行机构做智能理财,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够持续地做价值投资,另一个是具备庞大的数据量,包括样本和产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