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060-0256
从公园的一句告示,得出运营的三点感受:用户需求、整体视角和活动策划
发布时间:2016/4/27 15:42:16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所以,两个产品的使命不同,之后的成长轨迹也不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生第一个儿子是为了种地养家,那么大儿子长大后就是农民;生第二个儿子是为了光宗耀祖,那么小儿子长大后就是知识分子。
 
3.产品定位不同
 
根据产品使命,可以得出百度知道的用户人群和百度搜索的契合度很高,更大众化而非高精尖人群。内容定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准确答案的问题,如感冒了怎么办或糖醋排骨怎么做;提问者对于回答的需求是快速、准确和专业,别绕弯子别解读别延伸,直接把答案写出来即可。
 
知乎的问题,更像是一个话题,只是以提问的形式存在。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讨论型的,没有明确的准确答案,也不求最终的解决。比如「旅行真的能使人改变吗」、「如何看待XX现象」等。
 
以上三点看完,你是不是也觉得百度知道和知乎没有可比性了。更整体的看问题,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抓到本质。
 
三.别指望用户看文案
 
这么多人都在这里压腿,真的是他们个人素质不高吗?我觉得不是。
 
产品运营
 
大家「执意」在这里压腿健身,除了需求的原因,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根本没看到这句文字提示。具体看下面一条微博:
 
产品运营
 
再看一个案例,如下图:
 
产品运营
 
商场里摆放这样的设施,提示「请勿攀爬」,简直就是反人类的要求。首先,逛累的时候本来就有找座位的需求,而这个设施看起来就像是用来休息的座位,坐上去没有一点负罪感。但是还好,成年人至少不会「攀爬」。
 
其次,上面的两个卡通形象,对儿童的吸引力太大了,再加上这个台子的高度正合适,如果儿童不「攀爬」都说不过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下面「爱护公物,请勿攀爬」的文字提示,几乎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案例结论:
 
用户更关注需求的解决方案,在非阅读环境下,文字提示很难起到作用。
 
由此想到:
 
运营在做活动中,一般都需要传递很多信息。比如主题、形式、起止时间、奖励标准、获奖通知方式、奖品等。这些信息页面上一定要有,甚至藏在二级页面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户肯定不会全部看到,甚至看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对于一个活动页面,用户关注的思路和优先级是这样的:
 
第一步,用户最关注自己的收益,也就是活动的奖品是什么,参与之后有什么结果。
 
第二步,用户看活动类型,也就是这个活动是干嘛的。得出结论类似于「外卖的满减」、「转发微博得奖」、「砸金蛋赢代金券」等,是一个整体的框架的认知。
 
第三步,大概看一下参与方式,但一般不会细读活动介绍,而是依赖于页面上展现的形态。看到转盘,就点击Go;看到满200减50,就点击现在购买;看到抢红包,就点击红包的icon,等等。
 
 
大多数用户只会走完前三步,如果顺利,就成功参与了;如果失败,用户就会放弃。所以,前三步涉及的这些元素,是一个活动成败的关键,其他的细节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四步,还是有少数人走到这一步,去认真研究活动流程、要求、时间、评奖发奖等信息。这种情况属于活动运营的目标人群,比如明星的粉丝,就会克服很多操作上的成本,去参与活动,支持自己的爱豆。
 
以上可以看出,大多少用户集中在前三步,涉及到与文案相关的,大概只有活动的slogan,或者很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其他90%的文字信息都不会有人详读。
 
这个结论的指导价值是,活动策划的关键点在前三步的元素,如活动类型、用户收益、参与流程,投入重点资源和精力搞好这个环节,其他的信息可以弱化处理,不用过多纠结。
 
写完了,大家把我的公众号置顶可以吗,鞠躬!
 
韩叙,十年运营。创业时感受0到1的艰辛,百度时感受海量用户的玩法。目前在猫眼电影
 


1 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