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060-0256
八年开心网,它的功过是非都在这里了
发布时间:2016/7/22 16:31:14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开心网怎么变成这样了?!
 
但是,但是。当我点击进入个人主页,看到主页侧栏显示,我在开心网留下了225张照片、21篇日记、442条记录、2503则转帖、362位好友、17019次好友最近来访的时候,当初流连开心网的熟悉又亲切的感觉扑面而来。每条记录、每则转帖、每张照片下面的留言都唤起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的一张张面孔。
 
回想起来,虽然之后经历微博的火热与如今微信的无可替代,当年在开心网愉快玩耍的体验,是微博与微信时代都不再有的。在微博上我们追逐明星和新闻,经常激动或愤怒;在微信上我们随手为朋友的美食美景萌娃点赞,在工作群中和老板同事同步工作,在诸多行业群或朋友群中漫不经心地扔帖子、插科打诨或者抢红包。这些都各有乐趣,却与开心网当年带给我们的“开心”是不同滋味。
 
开心网本质上更像Facebook。它也是最有希望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的FB”的一家公司。(不要跟我说人人网,我不相信一家竞争手段恶劣的公司可以伟大或成功。)中国至今也没有一个FB般的社交网络,无论规模或性质。微信约等于FB+What’s App吧。
 
然而,同样遭遇各种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同样面对用户的成长与厌倦、同样经历从PC到移动端的时代迁移,为什么FB一直在持续发展不断强大,开心网却在八年间从一家亿级用户的社交平台,变成了一家不大不小的手机游戏公司?
 
开心网最新的剧情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它已成功转型为盈利良好的手游公司,早期股东与创始人程炳皓都将退出,深圳上市公司赛为智能将成为它的控股股东,周斌成为新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但是,相比这个结局,更精彩也更有价值的是开心网过去八年划出的曲线,这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差点赢了”的故事。所以值得复盘:开心网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蜜糖变砒霜
 
在熊家贵的记忆中,开心网最初的火爆来得似乎挺容易,“没觉得我们当时有多么艰难或者多了不起,网站就那么火了。”
 
熊家贵是开心网的总架构师,至今仍是。他也是开心网的第一位用户,是随程炳皓一起离开新浪创办开心网的最早一批人。作为非常纯粹的技术人员,熊家贵几乎看一切事物都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事情的其他维度,他既没兴趣也没感觉。在他看来,开心网当初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就在于最早从新浪一起过来的那支十几人团队,早在新浪时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和产品能力,因此并不太费劲就开发出了开心网。
 
这确实可以部分解释开心网的脱颖而出。毕竟当时社交网络已不是蓝海,无论国内国外。但至少在国内,开心网崛起的速度令所有社区、社交类产品与网站黯淡。是开心网将中国亿级用户带入了网络社交的时代。
 
技术因素常常被忽视。产品形态、用户体验、商业模式总是更显性。但是,没有卓越的技术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海量用户涌入开心网、同时在线玩耍,也就没有开心网病毒般在用户中迅速蔓延。尤其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这往往是致命的短板,它们通常缺乏门户、BAT等平台型公司才拥有的服务亿级用户同时在线的能力,导致后续增长乏力。
 
而程炳皓在新浪十年之久,离开前已是CTO。他和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不仅具备服务海量用户的能力,而且心怀服务亿级用户的抱负。
 
我曾和开心网创始团队中的好几位成员聊天过。这是一群拥有极高的技术与产品经验、能力及热情的人,他们都曾在新浪经历过不少成功或不成功的产品。我至今仍记得其中一位黄黎明,在谈及他在新浪做的一款视频产品如何被用户喜爱时两眼放光的样子。他们之所以离开新浪,最主要似乎不是因为开心网的项目有多么吸引人,而更多是因为在新浪倍感大公司的束缚与低效。
 
可以说,程炳皓带着这群人出走新浪创办开心网,让他们在新浪积累多年却被压抑的产品才华、激情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从而造就了这家网站的爆发。
 
除技术实力之外,开心网另一个被忽略的特质是它的理念。理念是一家公司的灵魂,是这家公司诞生和存在的那个why。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大谈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但是你只看到他基于行业与市场的10个how,却没有基于这个世界的1个why。
 
程炳皓是带着一个理念创办开心网的。他觉得职场生活扭曲,很多白领迷失其中,辛苦却不快乐。新浪后期的他,就是其中一员。因此,他希望做一个让职场人回归工作与生活的真实意义,找到工作与生活乐趣的社交网站。他命名的“开心”网,不是形容词“快乐”,而是动词“打开你的心”。——且不说这个理念是否有点肤浅,不如FB要“连接全人类”那般宏大高远,但至少,这家公司诞生于一个朴素、清晰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所谓的“独角兽”(八年前的创业界还没这个词),也不是为了早日上市。这也是开心网能迅速赢得大批用户的原因之一,它足够单纯而真诚。
 
关于开心网成功的分析当年就已连篇累牍。回看起来,初创期的开心网就是一家简单的“技术+理念”的公司:卓越的技术能力+朴素的产品理念,这支撑起了开心网最初的成功。
 
然而,然而。公司在发展,市场在变化,开心网“技术+理念”压倒其他一切的运行逻辑却没有变。不是这个逻辑错了,而是它不足够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横空出世需要一款爆款产品,但是仅有一款爆品,并不足以支撑一家公司持续生长。
 
“现在看来,当时的开心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一个网站,而不是做一家公司。”孙璐在离开开心网五年多之后这么回想。
 
用户增长和业务发展让开心网不断扩张,本质上已经从一个个产品与功能、一个网站变成一家迅速壮大、五脏俱全的公司。早期崛起的蜜糖,开始成为开心网后续发展中致命的砒霜。
 
开心网的三个劫
 
开心网的崛起原因,部分也归于运气。程炳皓和熊家贵也都不否认:在恰当的时机、在一个大势将起的方向上,团队以足够的能力做出了颇具水准的产品。——在激烈而快速变幻的互联网行业,这确实是令人艳羡的好运。但是,当外部一浪一浪的劫难接踵而至,开心网的运气似乎用光了。
 
劫难1:假开心网
 
我第一次见到程炳皓是2009年,壹基金进驻开心网的发布会上。当时开心网正红得发紫,但李连杰无论作为壹基金创始人或者动作巨星的风头,都盖过一身IT工程师气质的程炳皓。两人坐在一起的对比很有趣:一个激情澎湃滔滔不绝,是现场绝对的焦点;一个沉默寡言似乎还有点心不在焉。在记者长枪短炮各种问题都对着李连杰的时候,程炳皓只是个不起眼的陪衬,时不时出去接个电话又回来。
 
 
 
这边与李连杰开发布会,那边受到假开心网消息的折磨
 
很久之后回忆那天的场景,程炳皓才告诉我,当时之所以魂不守舍不断接电话打电话,是因为假开心网的一些消息需要他紧急处理。
 
真假开心网的官司当年沸沸扬扬。这里不再赘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向来激烈却不高级。总之,这是一个多输的结局:开心网虽然赢了官司,但是被劫走了千万量级的用户;而抢夺了几千万不明真相的用户的假开心网,最终也没能成就陈一舟的人人网。
 
虽然这件事让程炳皓当年在很长时间内犹如吃了只苍蝇,耗费不少精力,但本质上,用熊家贵的话说,它算是开心网遇到的种种挑战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不过就是在你飞快往前跑的时候被别人绊了一下而已。”
 
劫难2:微博兴起
 
很多人认为开心网死于新浪微博的兴起。这个因果关系并不完全偏颇,但是掩盖了很多真正的问题。
 
从美国来看,Twitter的诞生并没有取代FB。而且近几年来,Twitter略显疲态,FB反而在不断进化。因此,至少从产品特性上,微博并不比社交网站更高级,二者并不必然是有你没我的关系。程炳皓和他的高管团队也都认为开心网不是被新浪微博取代,而是自身产品创新乏力,才被用户冷落抛弃。
 
但是,新浪微博出现的时机、增长势头、对用户时间的吞噬,不仅让开心网在迅速崛起时被掩盖的问题全面暴露,也彻底扰乱了开心网的军心和发展节奏。新浪微博从2009年8月上线到用户破亿的2011年,正是开心网由盛而衰、无力回天的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开心网衰于新浪微博的兴起,也不算牵强。
 
2010到2012年,或许是开心网八年历程中最值得追问和剖析的一段时光,它所有的机会和所有错过的机会,都在这两年发生。如果说开心网用八年时间划了一个“N”型发展曲线的话,2010年到2012年走过的就是N中间的那条斜线。
 
这两年的开心网究竟发生了什么?在程炳皓看来,这两年开心网在玩命地开发各种新产品,全力以赴地创新,“有人遇到我跟我说,开心网落后是因为你们不创新了,没有新的好玩的产品了。我觉得很无语,我们其实做了很多产品,只是都失败了。”
 
而在所有我访问到的前员工与现员工眼里,那段时间的开心网混乱而让人困惑—&mdas

1 2 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