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开心网,它的功过是非都在这里了
发布时间:2016/7/22 16:31:14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大 中 小
h;开发了许多新产品,“有的内测很一般,停掉了;有的内测挺不错的,也停掉了,不知为什么。”张磊说。
张磊不是开心网早期创始团队的成员,他2010年下半年加盟,2013年底带着自己在开心网的整个小团队离开创办了Bugtags,如今已是一家小有口碑的技术服务公司。
当初加盟的时候,开心网已经开始了坠落,但张磊还是在百度、360和开心网三份offer中选择了开心网。“当时一个是不想去已经定型的大公司,二来,因为我自己一直想创业,所以对于开心网那种空前绝后的崛起特别好奇,很想来看看这家公司怎么做到的。”
在开心网两年多,张磊主导和参与了很多产品的开发。在他看来,那段时间管理层明显压力很大,很着急,太注重产品的短期数据。此外,作为后加入者,他看到开心网多少背着成功者的包袱和一些固化的思维。比如,开心网起初完全靠产品和口碑传播崛起,没有做任何市场推广,因此,公司更偏重技术和产品开发,而在产品的市场推广上往往投入资源有限。当时有些产品无论从他个人体验还是内测效果来看都颇有前景,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了,“还是少了一些破釜沉舟的勇气,”张磊觉得。
产品团队感受到的数据压力,体现出的急躁情绪,在市场团队那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时跟产品团队沟通时,觉得他们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太在意产品的短期数据,缺乏长远的打算和耐心,看不出一套整体的打法。”孙璐说。
孙璐现任明思力旗下际恒公关的策略群总监,他曾是开心网的60几号员工。一方面,他拥有开心网早期团队成员普遍的气质,想法很多,干劲十足;一方面,他也有开心网早期员工普遍缺乏的一种能力——他的表达能力非常出众。
2009年初孙璐经猎头推荐,从酷6网加盟开心网。“当时跟开心网上上下下包括程炳皓在内很多人聊过之后,特别喜欢这群人。”两年后离开时,孙璐坦陈自己是带着怨气的,“当时产品团队在意的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一点意义都没有,太追求爆款。那时确实不看好开心网的前景。”
压力和急躁之外,为了开发新产品而不断扩张的团队,在沟通、磨合上的成本也随之飞涨。且不说公司能力和文化是否随着人员膨胀而稀释,至少沟通链条变得越来越长。
“最初我们几个有什么事情,只要站起来喊一声问一句就解决了,现在每件事情先要问半天该去找谁,”创始团队一位成员在公司扩张到100多人的时候,就曾跟我抱怨开心网已经不是初创时的感觉。2010年底,我受邀参加开心网年会,恰好与这位员工同桌。刚落座她就皱皱眉,“刚进来时我觉得又回到新浪开年会了。”因为团购业务、移动端产品的开发,开心网当时已经扩张至五六百人。
吴昊在开心网的位置一直相对独立和超脱,他和他的团队负责内容审核,严防开心网出现黄赌毒的信息。他之前在新浪也是做同样工作,是开心网的10几号员工,一直到今天。
恪尽职守于内容审核的工作,吴昊说他对于程炳皓与高管团队那段时间在产品开发与布局上的想法并不清楚,只是看到不少产品内测或者上线,最后都不温不火,“当时看到用户在新浪微博总是能刷很久,内容很多,而我们开心网,基本上用户上去半小时该看的该玩的就差不多了,没有好玩的东西能留住用户。”
虽然程炳皓不承认开心网是输在新浪微博手里,但用户对新浪微博的热情相比当年对开心网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带给开心网团队极大的压力。试想下,如果新浪微博推迟一年上线,或者上线后用户反应平淡,开心网在继续扩大用户规模、在新产品开发上,是否能更从容、更明智、更有打法,从而会有另一个结局?这个假设真是无聊。
在美国,Twitter上线比FB晚了整两年。在中国,新浪微博在开心网之后一年多上线。可以说,平地而起匆忙生长,在体格和头脑都还不够强健和成熟的时候,突然面对夺走用户热情和时间的新浪微博,开心网在2010到2012年表现得既骄傲又焦虑,疯狂出招,却没有打出哪怕一记漂亮的拳。程炳皓亲自撰写的反思长文《八年开心》中,对这段时间开心网失败的产品有完整的目录。
另一件发生在此间的事,对开心网也是沉重一击:人人网于2011年5月抢先赴美上市。虽然人人网上市后表现欠佳,已从上市首日的近20美元跌至最近的2美元以下。但对开心网而言,慢了这一步不仅永远错过了上市的机会,而且对团队凝聚士气、获得更多资源开发新产品,都是巨大的挫败。
所有新产品都沉沙折戟,再加之上市几近无望,2012年到2013年,开心网经历了团队最大的动荡,创始团队核心成员陆续有人离开,虽然不是全部;其他业务团队也持续换血。我见过这段大换血期间加入开心网的员工,风格气质与早期团队成员已迥然不同。
劫难3:移动时代来临
如果说新浪微博之“劫”打乱了开心网的步伐,那么移动时代的到来则彻底将开心网——这个PC端的社交网站留在了上一个时代。
开启了全新界面的移动时代,首先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力。像所有出生在PC时代的产品和公司一样,之前越是成功,就越难以最佳姿势切入移动时代。
开心网是PC时代的物种,早期团队的能力也都是基于PC端的。但开心网意识到移动端是必争之地其实相当早。除了将社交平台本身迁移到移动端之外,公司也开发了一些纯粹基于移动端的独立产品。比如,一个很近似微信的产品——飞豆。
飞豆与米聊、微信几乎是同步的。而且我是试用飞豆在先。但自始至终,我在飞豆的联系人就是程炳皓和他的几十号同事。我既不会玩也没觉得有啥用,很纳闷开心网做这么一个很像短信的产品是几个意思。
没多久飞豆就不了了之。直到后来用习惯了微信,我才回忆起当初的“飞豆”意味着什么。
微信可能不是当时最早或最好的,却是唯一一个持续飞快迭代改良的。这是它最终跑过飞豆、米聊等等类似产品的原因。熊家贵自己的能力和精力一直主要在PC端,但从他技术专家的角度看,开心网在移动端始终没有建立和累积起核心而突出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这才是开心网移动端产品都失败的原因。
“我们之前这批人不具备移动端的技术能力,所以去市场上招聘。当时市场都在抢移动端的开发人才,开心网虽然也迅速建立起一个相当庞大的移动端团队,但是能力上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熊家贵说他当时看过公司移动端一些产品的代码,“看了我就知道,那个产品做不成。”
但是熊家贵觉得,在移动端缺乏经验和能力并不可怕,大家都是刚刚起步,问题在于,“面对新的技术,新的趋势,团队缺乏一种踏实积累技术能力的态度,定了很多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标,不切实际。”
“如果我们当时能专注于一个产品,比如iOS的飞豆坚持做下去,即使我们最后没做成,至少我们在对的方向上累积了能力和经验,那么再去开发其他产品就不是从头再来了,就会更有机会。”熊家贵说。遗憾的是,当时开心网在移动端产品开发上既欠缺能力,又急躁而野心勃勃,结果一事无成。
回头想想,不仅飞豆这些纯粹基于移动端的产品没做起来,开心网作为一个社交网站本身也没有在移动端带给我们惊喜——我对开心网的手机客户端几乎没什么印象。而微博因为产品属性相对简单,加之新浪非常擅长不惜血本的推广,新浪微博从PC到移动端几乎是无缝对接的。
一方面是新浪微博如一个巨浪拍打过来,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的画风突然切换,开心网在2010到2012年间在新产品上屡战屡败的故事中,也不乏很多一言难尽或者人艰不拆的公司政治与狗血剧情。理念之争、方向之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所有矛盾在艰难时期都会被放大很多倍。
但是,祸兮福兮。就像开心网的突然崛起初为蜜糖,后为砒霜一样,也正是2010到2012这段百般挣扎而无望的日子,让开心网逐渐卸去了所有的包袱、自负和妄想,开始跳出“社交”的画面重新寻找出路,直到2013年在同样竞争惨烈的手机游戏领域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带领公司绝处逢生,走到今天。
程炳皓之过
开心网的一个个“劫难”无论是大是小,终究都是外因。每个外因的爆发,之前一定排着至少五个内因。是时候来谈谈其中最大的内因——创始人先生了。人永远是最复杂的内因,也是最关键的内因。
“炳皓不管做什么我都会投的。”开心网早期,启明创投和北极光的两位投资人不约而同跟我说过这同一句话。他们都曾与程炳皓在新浪共事过。(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要收回当初的话。)
同样的问题,从新浪追随程炳皓到开心网的人回答也类似。“我在新浪时跟炳皓并没有特别多接触,不是直接向他汇报,”吴昊说,“但是看着炳皓做什么产品都能火,都能成,就比较相信他。”
程炳皓显然辜负了这些信任,尤其对开心网早期团队成员来说。已经离开的自不必说,他们用放弃表达了失望;即便从早期团队一直留守到现在的20多位,也基本不认为开心网走到今天算是成功,包括程炳皓自己,“商业上,现在是八年来开心网盈利最好的时候,但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