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为什么叫我们越来越孤独?
发布时间:2016/9/29 15:46:47来源:本站原创字体: 大 中 小
和交流会明显减少;此外,还会伴随着社交圈的缩小,抑郁和孤独感的增加(Kraut, 1998)。
除此之外,更多的社交网络使用还被证明会降低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原因在于它会催生嫉妒和怀疑。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社交网络暴露出的信息更多,更有可能暴露出自己伴侣过去的经历及与他人交流的信息;而同时,社交网络信息的模糊性又会引起更多的猜测和想象。当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线上,还会减少现实中与伴侣的相处时间(Muise, 2009)。
澳大利亚的研究分析了社交网络使用和大五人格的关系,结果发现比起那些不使用Facebook的人来说,使用Facebook的人整体自恋水平更高,社交中的孤独感更强(Ryan, 2011)。
为什么社交网络使我们孤独?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oira Burke对1200名Facebook使用者进行了纵向研究,她针对用户在Facebook上的一系列行为(比如点赞、私信、评论等等),分析了它们和幸福感、连接感的关系。她的结论是,社交网络本身并不会使人感到不幸福和孤独,但它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容易对人造成不良的影响(Burke, 2016)。
Moira Burke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当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沟通时,只有接收私人层面的沟通内容,会有利于孤独感的减轻和幸福感的提升。(我们都喜欢让伴侣多给自己发消息是有道理的)
她将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分为三类:
“
“点赞式交流”(one-click communication),即没有实际内容,只是通过机械性的点赞等动作或者“易于生产的”方式来交流,比如泛泛的赞美和祝福。
“
“广播式交流”(Broadcast communication),即浏览信息流上的朋友最新动态、弹出的新提醒或各种不经意接收到的信息,比如看到别人在国外游玩的照片、新做的午餐、新生孩子的趣事等等。
“
“创作式交流”(composed communication),即沟通的内容是个性化的,通常是定向的(targeted)、一对一的,也是更发自内心的交流。
社交网络上与沟通对象的关系则分为两类:强关系(和比较亲密的朋友,通常在线下也认识)和弱关系(和不认识或不太熟悉的人)。
当用这两种维度来分析在社交网络上不同的关系和沟通方式对人的社会连接感、幸福感造成的影响时,她发现:
从总体上来说,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与人的孤独感、幸福感并不直接相关。接收到来自“强关系”的交流会使人的幸福感提高,与“弱关系”的交流则对幸福感没有影响;接收到“创作式交流”,会明显地提高人的幸福感与连接感,而“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则对连接感、幸福感没有影响;
当人们接收到来自强关系的“创作式交流”时,幸福感和连接感的增加最为明显。而无论是来自弱关系的“创作式交流”,还是来自强关系的“点赞式交流”、“广播式交流”,都对幸福感和连接感没有影响。(如果你收到来自亲密伴侣的专门发给你的消息,幸福感和连接感都会提升;而如果Ta只是随手给你点个赞,就不一样了。当然,如果不认识的人给你发专门的消息也是然并卵的)
2. 在社交网络上的“被动消费”(passive consumption)会降低人的连接感和幸福感。“被动消费”指的是非有目的地,而是不经意地接收信息,比如“广播式交流”。她的实验发现,看别人的facebook页面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抑郁情绪。
这与现在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已经过于在意自我展示(Self-presentation)有关。如今,社交网络是一个展现自我的渠道。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中体现的形象(你的个人页面介绍、朋友圈照片)已经成为个人品牌的象征,这也使得我们格外在意在社交网络上的个人形象维护。
计算机和虚拟现实技术专家JaronLanier表示,Facebook给了人们塑造一个“虚拟模范”的机会,因为我们不必经历在现实中表现自我时可能会遇到的尴尬——说话卡壳、发挥失常、仪态不佳、妆容脱落等等。我们可以精心地修饰每一张照片,编辑每一段文字,展现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正是这种对于塑造完美自己的需求,使人们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监牢中(Marche,2012)。
更多深圳网站维护,深圳网站托管,深圳
网站建设,深圳网站推广知识点击首页了解
返回